追寻艺术本源——王宏恩的绘画探索
原标题:追寻艺术本源
——王宏恩的绘画探索

沙枣树

沙州古韵

东千佛洞纪事

凤 凰
张国荣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师王宏恩近十年来创作的作品,总是带给众多心怀期待的阅读者极大的惊喜与鼓舞。他的作品的确与众不同,画面以普通的人物或风景为题材,却完全是新奇的色彩和形式构建。他不仅摒弃了绘画传统已有的惯例与常规,也一次次摒弃着自己所不断构建的形式。对新的形式和语言的探索是他绘画创新的显著外部特征,对生活和内心本源的追寻是他绘画创造的内在驱力。画面中的线条随性或稚拙,色彩单纯或肆意,所有形象的造型处理显得极度自由和任意。他的作品里没有故意的荒诞和扭曲,而是一种自然的、朴素的、发自心灵的表达,在平常(现实的、客观的)中揭示本质(人或物的),这是王宏恩绘画创作的最终意义。
王宏恩绘画创造的“心灵底层”,是被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之光所照亮。1981年他被推荐去敦煌临摹壁画,之后的几十年里,不间断地多次去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临摹壁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并且能不断内化为自己绘画创作的灵感动机、形式语言。敦煌石窟艺术的魅力首先在于艺术表现的创造性,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真实与理想并存,观者能在关于“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叙事中收获到想象的快乐。其次,敦煌壁画作为绘画在造型和形式语言(线条、色彩、结构等)创造无限的丰富性,为艺术再创造带来新的启迪。在王宏恩的各类作品中,总能感觉出与敦煌壁画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
王宏恩几十年来的艺术追求,虽然孤独或煎熬,但这就是他最为惬意的生活状态,他说自己是一个简单了还想再简单一点的人。他深居简出,但时时有青年后学登门拜读新作,或偶尔有好学者几十人相约,邀请他举办艺术沙龙。王宏恩感兴趣于平凡世界中客观事物之间单纯的和谐关系和朴素的存在状态,这也是他用心体验生活和感悟生命的结果。他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极有限的手法绘制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平常之物,力求对平常的人或物进行特殊的思考和独特的审视,比如他家中的那只猫,从收养到现在已老得双目失明,但它已经多次成为他作品中的“客观对象”,其不同的状态和情态里体现着画家深刻的同情;他画熟悉的朋友的肖像,散漫自由的造型中却能表现出来自对象心灵深处的“逼真”,不仅仅是神似而已。一支铅笔、一顶帽子、几个衣架,都成为他造型感觉的构造,简单的现象世界在他的笔下变得新奇,甚至像谜一般地陌生起来。
王宏恩的创作冲动是因为他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他反对艺术的重复,艺术不同于技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的创造。王宏恩的绘画艺术,有着在熟悉的事物中发掘想象力的极大可能性,他的绘画并不在乎某种新奇的技巧,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线条、色彩或结构)去创新,这种独创性是有意打破旧有规则的创造,而这种规则更多方面来自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来自当下对艺术创作的“共识性”认知或个体的艺术创作惯性。
王宏恩反对两种做法:一是对传统的拟古;二是对客观的照搬。在他看来,泛泛地记录生活、模仿生活,其结果首先使艺术家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使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丢失了自我,艺术生命也便走向枯竭。艺术创作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存在,必然是以个性化的创造为灵魂,只有这样,艺术才能“使某种事物出于它的本性而进入存在,跃向真理”。
(本文配图为王宏恩作品)
- 2025-08-05甘肃省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军——指间烟云 纸上春秋
- 2025-07-30丝路印记 简牍墨韵
- 2025-07-30杨岘和他的“狂似诗如”联轶事
- 2025-04-15“桑作楷书法艺术馆”落地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