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岘和他的“狂似诗如”联轶事

杨岘书法作品
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其书法属北碑派,为晚清书坛卓然有成的隶书大家。
作为晚清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大家,咸丰五年(1855年)举人。曾应会试不中,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佐军务。50岁以后负责海道漕运事务,官至盐运使,其间曾任江苏松江知府。为官期间,刚直不阿、清正廉洁,颇有声望。光绪十年,杨岘罢官松江知府,自此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书法研究创作和佣书鬻字为生。他的一生作品流传甚多,颇具特色,尤其隶书风格给晚清书坛带来一股正大气象,名扬海内,远及日本。
杨岘一生好隶书,对东汉碑碣多有探求。论者说他“研精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可知其在研究汉隶上是下过大功夫的。他的隶书为时人所重,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即出自他的门下。据载吴昌硕曾随俞樾游,在姑苏结识杨岘,遂拜他为师,从其学艺。由于杨岘对吴昌硕精心教导有方,为中国书画史上培养出了一位巨匠和宗师。李叔同早年也曾学过杨岘隶书。1899年9月25日上海《中外日报》刊载李叔同书法篆刻润例,称:“李漱筒,当湖名士也。年十三,辄以书法篆刻名于乡。书则四体兼擅:篆法完白,隶法见山,行法苏、黄,楷法隋、魏。”文中所述李漱筒,即李叔同;见山,即杨岘。清楚表明了李叔同早年的取法对象即杨岘。
杨岘的隶书风格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7岁之前(1875年之前),在清代金石考据兴盛的情况下,学习内容起初既为汉隶,又是身处杭州与“浙派”书家朝夕相处,受“浙派”的中坚人物伊秉绶、陈鸿寿书风影响,学习“浙派”。第二阶段是58至66岁(1876~1884),通过临摹多种汉隶石刻,特别是《礼器碑》,作品几乎完全摆脱早期师承伊秉绶、陈鸿寿的影响,隶书创作风格步入自我摸索期,此阶段他的隶书风格追求“古”意。第三阶段是从67至78岁(1884~1896),在之前基础上,将《礼器碑》的笔法全面推广到临摹和创作,以《礼器碑》的风格作为主要特点,再结合自身理解,逐渐形成笔意为主,飘逸多变的个人风格。“狂似诗如”七言联就是此时的代表作。
此幅隶书作品横向取势,波折分明,收放自如,用笔浑厚扎实,其撇捺在出锋的刹那,重顿而后飞速出锋,留下隐绰枯涩的锋尾。整幅作品笔意飘逸又富有古韵,远离世俗匠气,颇有仙风道骨。又兼书写内容“狂似次公应未怪,诗如东野不言寒”,故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令人赏心悦目。联中结字也多有奇处,如上联之“公”“应”二字追求笔意,波磔随意出锋;下联之“言”“野”二字主笔多抖动变化,节奏丰富;还有首字“狂”、末字“寒”笔画之间粗细变化及其夸张,颇具匠心。落款用行书,上款“仲雅老贤雅属”,位置较高,表示对索书者尊敬;下款“七十六叟杨岘”,居下联中部,简洁明快。款下钤“臣顯大利”、“老藐”朱白印各一方。
杨岘的传世作品较为丰富,从晚年的这幅作品看,在书写上迥异于其早期横平竖直、循规蹈矩的一贯作风,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情怀。用墨浓重,行笔矫健,兼以枯笔,粗细相间,大小变化一任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别具匠心。最为得趣的是在放纵之外掺以颤笔捻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笔触更加古拙、生涩,与丰腴、浓重的肥笔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看似率意,实则于对比关系中见高妙的处理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容易接受的,并已经在各种展览上得到普遍运用,但是在当时却遭到很多质疑。有人认为他晚年书风流于“颓唐”,殊不知,这正是杨岘“衰年变法”的刻意之举。
□王冰
- 2025-04-15“桑作楷书法艺术馆”落地榆中
- 2025-07-15赵吴成画文物作品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启幕
- 2025-07-30以藏证史 以医传心——医者戴恩来的文化守护之路
- 2024-07-03《王杖简》,汉代敬老养老制度的权威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