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并莫高窟 文传庾子山
□ 田和安
天水麦积山石窟,最早营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多年持续的开凿和修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1000平方米,以及大量的经卷、碑碣、文书等文物。
麦积山石窟以其1600多年的历史、绝世仅有的泥塑艺术,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高142米,洞窟多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
五代王仁裕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精彩描述:“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千载庾开府,百代工部诗。
诗圣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明代胡缵宗《与麦积山上人》诗中咏道:南有香积寺,北有麦积山。山人拾瑶草,白云相与还。
清代翰林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
真所谓“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古之人不欺余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陇右佛教艺术圣地饱经战乱、地震、风雨、鸟兽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毁,既有北朝时期的辉煌与荣光,也有明清时期的没落与湮灭。
1940年8月,寓居家乡的天水学者冯国瑞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采用“以史证古”的方法首次对麦积山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和介绍。1941年著成《麦积山石窟志》,后在《说文月刊》刊出,并不遗余力奔走呼吁,终于使麦积山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1947年,于右任看到此书后,欣然题写“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一联。当时在重庆游学的冯国瑞胞弟冯国璘拜谒于髯翁时,收到这副楹联,并寄给兄长冯国瑞。
1943年8月,国画泰斗张大千游历敦煌、兰州,10月途经天水,冯国瑞家族热情招待,张大千在游览了麦积山之后,创绘了一幅观音像,现收藏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张大千秋游麦积山时,一行到了山门,荒草满地,寺内又无住持接待,询问香客,香客答“和尚回家去了”,张大千即信口吟道:“自古名山皆有寺,未闻和尚也有家。”游览麦积山后,张大千赋诗一首:
微霜初欲落,细雨止还濛。一水鹅儿绿,千林柿子红。踏空礼诸佛,拔地起群龙。钟磬朝昏静,无人说赞公。
此诗读来,朗朗上口,融写景、抒情于一身,可谓提升了麦积山的知名度。
据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邓炎喜回忆,20世纪90年代其旅居京城时,有幸看到了张大千1944年为上海友人刘梁年所作《游麦积山》一画,足见大千先生对天水麦积山情结之深。 民国先贤罗家伦的诗句“行经千折水,来看六朝山”,亦是对麦积山石窟最好的褒奖。
1960年初,远在兰州,时时牵念麦积山石窟的冯国瑞在弥留之际,数次委托家人,将其毕生所藏的字画、碑刻拓片、陶瓷等精品文物悉数捐赠给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收藏。
国学大师霍松林与于右任是忘年之好,与冯国璘也一直保持着联系。1949年,冯国璘与于右任一同去了台湾,但冯先生一直“心系家乡,神驰麦积”。在霍松林与冯国璘玉成下,加之得到天水各界的大力支持,霍松林专门撰写了《于右任撰书麦积山石窟楹联碑记》,1993年9月22日,正式在麦积山石窟为于右任楹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以及霍松林撰写的《碑记》立碑。
1996年10月,霍松林作《天水杂咏·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
妙相无比伦,慈秀复英伟。谁是模特儿?秦州人自美。霍松林还为麦积山瑞应寺撰书楹联一副:瑞应启禅林,松涛万壑烟浮翠;麦积开净土,佛影千龛雨洗尘。
我的祖父新中国成立前就读于天水亦渭小学,其家学渊源,崇古尚今,祖父晚年给我讲过“新令书,国瑞文”的故事。后来我才知晓王新令、冯国瑞乃两位天水的学人。祖父曾经通过亲戚得到过于右任书法作品条幅,后又有幸结识了冯国瑞先生,并收藏了他的四扇屏书法作品。再后来,祖父又收藏到天水先贤王新令的书法条幅。祖父曾将三位大家——于右任、冯国瑞、王新令的墨宝藏于书阁,倍加珍爱,只可惜后来却因故丢失。
现如今,我的父亲每忆起这几件墨宝,便难免扼腕叹息,甚是遗憾。
- 2023-05-17唐代赋文中的渭河
- 2023-05-17胡缵宗墨宝之题跋(二)
- 2023-05-17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隐居清水吉山 横渠流芳千古
- 2023-05-09一份新版地方史志辑刊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