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书画 >> 艺海钩沉

林则徐两过甘肃留诗书

2024-06-03 17:15 来源:甘肃日报

  林则徐留存墨宝 武威市博物馆藏

  林则徐画像

  张克复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被人们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在担任湖广总督时提出,鸦片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弊害,率先在湖广实施禁烟,同年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并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237万多斤,同时铸造大炮,多次打败英国人的入侵。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则徐遭投降派构陷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七月,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赴疆途中,黄河泛滥,军机大臣王鼎保荐林则徐“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林则徐“仍往伊犁”。

  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谪戍期间过甘肃,曾留下诸多值得人们回忆的珍贵历史印记。

  (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林则徐携妻、子自浙江抵达西安,不料大病一场。七月初六,病体初愈的林则徐在次子聪彝、三子拱枢的陪侍下,登程西行。林妻郑夫人和长子汝舟送到乾县,亲人长别,无限伤感。告别了郑夫人,林则徐经永寿,过邠州(今彬县),涉泾水,逾长武,于十四日到泾州(今泾川县),进入甘肃省境内。又经平凉府(今平凉市崆峒区),翻六盘山、齐家大山,过陇德县、静宁州(今静宁县)、会宁县,七月二十五日到达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林则徐二十九日过柳沟河,下东岗坡,被恭候迎恩门(东稍门)外的甘肃省文武官员迎进兰州城内,下榻行馆。

  林则徐在兰州停留了八天。八月初四,甘肃布政使程德润在署北花园设宴为林则徐饯行。花园为康熙时由李渔设计建设,凿地为池,垒石成山,颇具江南风格。又经程德润修葺一新,改为若己有园(今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址),园中稻畦蔬圃,古木蓊郁,碧波粼粼,亭榭倒映,幽雅旖旎。觥筹交错中,程德润赋诗送别林则徐,林即席次韵奉和七律《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其一写若己有园的美景及宴饮场面;其二表达了未能阻止英夷侵犯的抱憾心情和对列强蚕食中华疆土的担忧,揭示外国侵略者的图谋,提醒警惕外国侵略者得寸进尺的狼子野心。

  林则徐在兰州日日夜夜手不停毫,为闻名而来的求书者书写对联、匾额、扇面,如初六“早晨,书联、扇”“夜,复补书各处纸幅,终夕未寝”。他还为雄踞金城关上的金山寺题写了“绥靖边陲”匾额,亦寄托了祈望国家边防安宁的心愿,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在兰州,林则徐遇到了早来甘肃七年的朋友、安定县主簿陈德培(字子茂)。他乡见故人分外亲切,陈主簿一直陪着林则徐到了凉州。八月初七,兰州官员送林则徐一行出桥门,过黄河浮桥西去。

  (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初八,林则徐离开沙井驿,向地广人稀的河西走廊进发。十二日,经乌鞘岭、黑松驿,到古浪县城。古浪县令陈世镕在离城三十里外的地方迎候。

  陈世镕陪同林则徐在古浪县城休息了一天。陈世镕专门写了《题林少穆制军关陇访碑图》《题林少穆制军边城伴月图》诗。

  八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林则徐住在甘凉道署中。适逢同乡郭远堂(柏荫)任甘凉道尹,受到热烈欢迎。他在凉州休整了七天。同时和凉州的地方名流“酬唱应和,挥毫留赠”,留下了不少手迹。

  今武威市博物馆藏有其两件墨宝:一为手抄的《临孙过庭草字书谱》,一为行书中堂:“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纯固独着,旷然无忧患,泊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还为凉州陕西会馆书写了“浩气凌霄”匾额,笔力遒劲,表现出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

  八月二十二日,林则徐继续西行。陪同他走了近一月的好友陈德培送至四十里铺东返,双方依依告别,互有赠答。

  八月二十五日,西风烈烈,雨雪交加,寒冷异常,道路崎岖,一望旷然,无可避处。林则徐坐肩舆西行,至定羌庙熏衣进食,又经帅圃墩,至峡口驿,夜宿车上。林则徐作《途中大雪》诗,记述路途之艰辛:

  积素迷天路渺漫,蹒跚败履独禁寒。

  埋馀马耳尖仍在,洒到乌头白恐难。

  (三)

  九月五日,林则徐到达肃州(今酒泉市肃州区)城,停留三天。在肃州,他意外地遇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与自己同榜进士、时任肃州直隶州镇台的老友云洲,十分高兴,随即书楹联以赠,联曰:桐阴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上联右上方题“云洲四兄大人同年清鉴”,下联署款“少穆弟林则徐”,钤朱文篆书“林则徐”“少穆”二印。这副珍贵的墨宝现存于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

  九月七日,林则徐一行由肃州出发,经安远寨墩、大沙河墩,到嘉峪关,夜宿东罗城内的驿舍。翌日早晨,在西瓮城“关内号房,登记出入人数”后,林则徐始“策马出嘉峪关”。他立马嘉峪关下,放眼河山,思接千古,感慨万千,自然而然联想到东南的战局,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首联总写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和自己停驻的缘由。“严”字道出了关的紧密肃穆,凛然不可侵犯;颔联突出雄关之高;颈联极写雄关之险;尾联以崤山、函谷关作对比,进一步映衬出嘉峪关的雄伟壮观。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首联概述嘉峪关自古就是中外交通的交通孔道,歌颂了博望侯张骞开拓的历史功绩;颔联写雄关控近驶远的作用;颈联极写眼前所见,长城古堡、大漠寒月、雕鹰高翔、风吼马嘶,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独具特色的风景画;尾联通过与卢龙、山海关比较,以东南关城作衬托,进一步赞颂了嘉峪关的雄奇险固,再次展现出嘉峪雄关风格独特的壮丽画卷。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两诗巧用典故,重在赋“感”,一诗中连用“鸿沟分汉”“贰负陈尸”“匈奴断臂”等数个典故,融历史题材于全诗,深刻地表达了自己难以直言的隐旨:在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东南沿海的严峻形势下,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决抗击外敌的侵犯,反对奴颜婢膝、卖国求和、丧权辱国的行径。他身在边关,心系东南,遥望中原,潸然泪下;虽知自己年老体衰,仍企盼被早日召还,去东南前线为国建功。

  在玉门县境,林则徐赋诗一首,道尽晚清时边地的凋敝:

  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

  荒戍几人家,如棋剩残局。

  在玉门,林则徐收到了已先到伊犁效力的抗英英雄邓廷桢的来信,林则徐阅读后赋《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诗二首: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公比鲰生长十年,鬓须犹喜未皤然。

  细书想见眸双炯,故纸难抛手一编。

  僦屋先教烦次道,携儿也许学斜川。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诗中表达了在禁烟抗英斗争中与邓公建立的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和深切怀念之情;如今虽谪戍边地,却仍心在江南,为国家安危担忧;表现出只要消除外患、国家安定,即便老死边防也无怨无悔的爱国思想和磊落胸怀。

  九月十一日,林则徐离开玉门继续西行。十八日经红柳河,抵达星星峡,进入了今新疆境内。

  (四)

  林则徐离开甘肃后,又经过两个多月的颠簸,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到达充边地伊犁。在伊犁戍边期间,林则徐兴修水利、开荒垦田、兴办教育,为开发西部、巩固边陲作出了贡献,得到了伊犁将军布彦泰的尊重和称赞,也再次引起朝廷的关注。布彦泰奏请朝廷,林则徐开垦有功,请求道光皇帝“弃瑕录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二十八日,道光帝终于同意召林回京师,以四品京堂候补。十一月初,林则徐由哈密东返。次年三月林则徐再次抵达兰州。

  在兰州,林则徐与故交朱克敏再次相逢。时隔18年,林则徐再见朱克敏时,其学业大进,书法“神采奕奕,笔法与年俱进”。林则徐专门为朱克敏书写了宅联:云山供养门庭敞;文史风流地位清。得到林则徐的赏识和推崇,使一介布衣的朱克敏在秦陇大地声名大震,其书法“陕甘上下垂青”。

  林则徐离兰前夕,适逢乡试之期,他看到朱克敏近二十年科举无进,仍为一介寒儒,遂鼓励朱克敏参加丙午乡试,朱以奉养老母为辞。是年秋十月,朱克敏至西安,林则徐方知朱生母先逝,其母维持家计“艰苦备尝,子子孙孙,慈爱甚笃,数十年人多不知其为继母也”。愈感其孝母之心,应朱之请,为其母撰《朱母颜孺人寿序》,赞颂朱母对朱克敏姐弟四人的抚育之恩,并盛赞朱克敏洁身自好,以笔墨养家糊口的清贫生涯。《朱母颜孺人寿序》十二条屏,由程徳润书写,约一千二百字,是一篇具有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