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书画 >> 甘肃书画

【视点】笔墨寄情陇上行

23-07-28 09:1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兰琴

  原标题:【视点】笔墨寄情陇上行

  川口邨写生 (中国画)

  陇山镇车场村写生 (中国画)

  翰墨飘香 书画通渭 (书法)

  麦积烟雨 (中国画)

  榜罗镇写生 (中国画)

  范 扬

  我第一次到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便欣然题写了“翰墨飘香,书画通渭”。

  那是2012年8月,我受邀参加通渭书画艺术节。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书画艺术节比过年还热闹。开幕式后,许多书画家在早已联系好的画廊挥毫泼墨,文化广场上还搭起帐篷、支起画案,供更多的书画家使用,一时竟然还是不能满足全部需要。从一家画廊到另一家画廊、从一个摊位到另一个摊位,人们驻足观赏、热切交流。虽然拥挤,但见到戴着嘉宾卡的书画家走来,当地人满脸笑容、主动让路,令人感受到一种对艺术、对艺术家发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以前,总觉得书画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然而通渭人对书画的钟情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真是书画艺术家去了还想去的地方。

  我再次来到通渭,是带领国家画院的20余名师生来这里写生。入住的酒店位于“悦心国际书画村”,周边画廊和名家工作室有300余家,绿树成荫,水塘环绕,更有三层建筑的书画长廊,已然成为全国性书画市场和书画集散地,书画交流异常活跃。

  通渭县历史文化厚重,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战国秦长城遗址横贯全境,红军长征更是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红色印记。

  每到一地写生必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我带学生写生的一贯做法。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在山梁沟壑间穿行20余公里,来到陇山镇石沟村车场社,停在半山腰一处平缓的地方,这里是县里确定的20余处书画写生采风基地之一。举目四望,果然景色宜人。远处山峦起伏,眼前村舍俨然,土墙青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梯田层层叠叠、盘绕山间,绿的树木、黄的庄稼有一种铺天盖地的感觉,偶尔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左看看是一幅画,右看看又是一幅画,满眼是鲜活的景象。我和学生被美景所感染,我一边写生一边给学生讲解怎么取舍、怎么着色,怎么样把黄土高原的地域风情、民居特色和传统文化呈现出来,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两幅画。

  临近中午,我们到了川口村。川口村镶嵌在狭长的沟道之中,沟底流水潺潺,场院里是始建于清代的老戏楼,石头砌墙、原木结构、木板搭台。身处此境,仿佛看见乡村社戏、人头攒动的场景,仿佛听见茶马古道的马蹄声声、铃铛悠悠。此情此景,不得不画。我在戏楼的侧面选定位置,戏楼、亭台,以及近的树、远的山尽收眼底,融为一体。我以浅墨和淡色,勾染出一幅浑厚的《川口村戏楼》。中午,村民在路边挖了一个地坑,用土块垒起土窝窝,在下面点火把土块烧红,然后在里面放上早已准备好的土豆、锡纸包裹的羊肉,再把烧红的土块打碎,封盖得严严实实。这种古老、天然的烹制方法,我们以前都未见过,大家兴奋得手舞足蹈,争着参与其中。我还现场画了一张速写,并标注“这是土窝窝”“这是土豆”。约一个小时,羊肉、土豆烧好了,热气蒸腾、香味四溢,羊肉鲜嫩爽滑,土豆甜糯细腻。九月的北方,秋意甚浓,沐着习习凉风,听着鸟雀和鸣,第一次吃土窝窝烤出来的羊肉、土豆,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第三天,我们前往榜罗镇,领略战国长城,探访红军足迹。

  我们选择一处山巅驻足,山峦起起伏伏,沟壑纵横交错,古长城忽隐忽现、缠山绕梁,似巨龙起舞,如万马奔腾。打开画夹,苍茫、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长城、山峦、古堡、村落、公路、阡陌,还有庄稼垛以及劳作的农民,都进入了我们的画面。

  写生结束后,我们来到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参观,深受教育和启迪。

  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在别的地方写生,或者只是我们师生的事,但在通渭写生,当地人追随始终、络绎不绝,他们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令人感动。

  (本文配图为范扬书法美术作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