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书画 >> 艺术资讯

当代工笔画创作的现状与问题

23-03-30 09:21 来源:美术报 编辑:赵满同

当代工笔画创作的现状与问题

  钱选 梨花图 31.7×95.2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有人说工笔画是盛世艺术。的确,工笔画发展至当下,呈现出空前繁荣、多元发展的盛景,在艺术观念、形式语言、技术方法及材质工具等方面均有空前拓展,尤其在承接传统文脉、切入现实生活、对接当代艺术和引领审美时尚方面表现突出。但也须近察其在本体语言构建与拓展中的问题,远瞻其在未来发展中的路径及策略。

  当代工笔画的现状与特征

  一、传统特质鲜明。工笔画在元以前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至元以降由于文人画兴起及文人画在实践上的发展和在理论上的构建,使工笔画的发展陷入低潮;而文人画将中国画的意象性、抒情性及文化属性推向极致,反向促成了与工笔画共享的核心特质的形成。时至今日,工笔画在思维上的哲学方式、在表达上的“取精用弘”、在审美上的意象性追求、在品质上的文化属性没有改变,比如创作态度的“尽精微、致广大”;色彩处理的“薄中见厚”“色薄气厚”;选景取势上的意境营造,在制作手法上的“层染复罩”等,在文化识别度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质。

  二、彰显时代文化张力。当代工笔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造型等因素,更好地切入现实生活,表现艺术本体的生命进程和内心情感。今天的借鉴已有别于晚清后被动的“中西融合”,而是在保持民族性基础上的理性自信的选择。比如色彩表达方面,中国绘画自古即有“丹青”艺术的施色观念和方法。但就色彩的现代学而言,西方有牛顿《光谱学》、歌德《色彩学》为代表的对色彩的科学性研究,包括色彩生成的原理,色彩的冷暖关系及色调等,中国传统理论是没有涉及的,在这方面补益的结果,使工笔画形成了独步世界的、人类共享的、普世的审美。可以说全世界不同区域、民族的伟大艺术,总是在审美的深层次上通向人类。今天的中国工笔画无疑是具有这样品质的伟大艺术。

  三、具备内生的活力。当下工笔画新人新作、各种风格样式频现,成为全国性展览中摘金夺银的主力画种;各类学术性展览和研究向着多维度、更深层次拓展。一个局面的形成,必有背后的成因,中国工笔画形成今天的格局,我认为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学院教育。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从师徒传承式的后学培养转为学院教育模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美术院校招生选拔的专业标准是以素描、色彩为评判内容,而这些都是工笔画的大基础,入学后或毕业后转入工笔画学习非常容易和自然,甚至造成众多院校国画专业毕业创作多数选择工笔形式,如此以来,工笔画创作队伍不断获得新锐力量。

  当代工笔画创作问题与缺失

  一、作品精神性缺失、内容空泛。一群人一个组合、一堆花草一只鸟,让美术创作成了艺术构成和基本功的罗列。所说的思想性不是图式说教,是由心而发的情感触动,是来自艺术家灵魂深处的诉说。英雄交响曲没有词,但仍能让人感受到荡气回肠的英雄气度。因此工笔画的创作精神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融天地于心的、在人文关怀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境界和情怀。

  二、缺少创造和个性的过度类型化。一个新样式、新语言方式被学界认可,马上就会出现众多的仿效者和嫁接者。创作之贵在于“创”,当然创新是有风险的,但曲高和寡正是艺术的真理所在。原本学习前人、临摹经典作为学习过程无可厚非,但正象李可染先生讲“打进去”是为了“打出来”,最后达到“我有我法”本体感受的自由表达,如果你善于总结升华优势,个性亦必在其中。工笔画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突破困难,运用方便,循规蹈距出不了真正的画家。

  三、缺少情感注入的过度制作化。制作本来是工笔画的本体特征,但没有感觉和激情,仍然会造成“刻板”与“匠气”,缺少表现性,画面没有灵动、流畅的艺术语言的统领。古人讲“士志于道”“匠志于工”,工笔画之“工”不是工匠之工,它是一种道、一种规矩、一种方法、一种相对于“意笔”画的创作态度,是母体文化精神的高度凝聚。

  四、缺少生活积累和观察的程式化表达。不是有感而发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套路创作法”,尤其需警惕反对培训机构基于赚钱,为出成绩不择手段,不讲艺术规律,拔苗助长的速成式创作。带有明显程式化培训痕迹的画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培训老师为学员代笔,把作品标价售卖,一个展览上出现一二十张同一种表现方法、同一种笔法的作品,严重扰乱了艺术生态,已远远超出了创作的问题范畴,买卖者均有触碰法律的可能。

  五、缺少灵动效果的颜色堆砌问题。在色彩处理上堆砌颜色使得“色厚意不厚”,造成色彩僵制气韵不生动。

  六、意向性缺失问题。意象性是中国画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文化精神及审美特征。造型上追求艺术的“似”而不是客观的“似”,所谓意象性亦是对审美对象有了概括性、典型性处理,有了审美理想的注入,创造了有意味的画面效果。

  七、消解弱化民族特质的问题。把去民族化当成创新,对中国画特质认识不足,任何一个有识别度的文化样式都有”度”的限制,就像一个容器,一种东西进来,另一种东西就需出去,必须认清中国画的精髓和核心特质是什么。绘画所形成的特点往往有一定局限,要保持这个特点就必须接受这个局限。坚守什么、扬弃什么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不然所谓的创新力度越大,对民族特质伤害越大。

  如此等等,是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的瑕疵,需要直面并发出反对的声音。

  对工笔画全方位关照可以看出,它所具备的精致刻画、入微描写、色彩丰富、语境时尚和关切现实的品质及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质,使其拥有了受众的广泛性和形式的现代性。在切入现实生活、引领审美时尚、塑造艺术经典、呈现艺术高峰方面形成无可替代的优势。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