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风霜 陇上的那些书法大家
原标题:墨染风霜 陇上的那些书法大家
漫谈甘肃史上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其历史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之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书法艺术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甘肃的书法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汉书法诞生一门“两圣”
“我想在甘肃书法历史上首先应该被铭记的就是张芝。”著名书法家、原中书协副主席翟万益告诉记者:“张芝为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敦煌郡渊泉县人(今酒泉瓜州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被世人尊为‘草圣’,‘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他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成熟于秦,促使隶书应运而生。”他说:“至西汉隶书盛行,同时也产生了草书,可谓‘篆、隶、草、行、真’各体具备。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据了解,2012年9月在敦煌,为缅怀“草圣”张芝,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进一步繁荣,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书协承办了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之后便每年一届延续了下来。
翟万益说: “还有张昶,字文舒,名将张奂之子,张芝之弟,做过黄门侍郎,精于草书,被时人称为‘亚圣’。人称他的书法比起乃兄之书法‘如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当时有名于世的书法家姜挧、梁宣、田彦和韦诞等人,都是他的弟子。现今犹存的《西岳华山堂碑铭》就是张昶的大手笔。”
魏晋南北朝书法“三杰”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东汉张芝等人之后,甘肃又出现许多头角峥嵘,成绩斐然,具有全国性、历史性影响的书法家。”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清凌介绍了这一时期的三位甘肃书法名家。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人,官至选部尚书,是汉魏之际著名的书法家。”李清凌告诉记者:“梁鹄少年时期就好书法,受学于著名的书法家师宜官。汉灵帝喜好书法,曾征天下善书者集聚于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多至数百人。时人品评书法成就,认为八分体(隶书的一种)写得最好的是师宜官;梁鹄与之并驾齐驱。魏武帝曹操特别喜欢梁鹄的书法,曾将他写的字挂在帐中,钉到壁上,日夜观摩。他认为梁鹄的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超过师宜官。”
据陶宗仪《书史会要》载“魏官题榜,皆鹄书”,说明梁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榜书家。梁武帝也评其书像“龙威虎震,剑拔弩张”。明代赵崡在《石墨镌华》中也总结说,梁鹄的书法“汉灵帝重之,曹孟德爱之,王逸少(王羲之字)学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书法能被王羲之模仿学习,可不就反映了他的绝世水平。
“还有一位为索靖,字幼安,西晋敦煌郡龙勒县,即今酒泉敦煌市西南人。”历数这些书法名家,李清凌也是如数家珍:“他是张芝的外甥、北地太守索湛的儿子,累世官族。索靖博览经史,兼通谶纬之学,成就颇大。他与尚书令卫瓘同以善草书而名扬天下,人称‘二妙’。《宣和书谱》中曾将索靖的书法及其影响,同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列,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书法家。”
辛谧是李清凌介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位书法家中的最后一位,字叔重,为陇西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县人。他出身于名门世族,少年时就立下大志,广览博学。他善写文章,工草、隶书等书法作品被时人当作范本来模仿。他是一位性情恬静,不妄交游,既重政治操守,又有很高艺术修养,“为时楷法”的书法家。
被历史“小看”的书法家王了望
到了明清时期,甘肃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诗人、学者、作家、书法家层出不穷。其中著名的书法家当属秦州秦安县城人胡缵宗。胡缵宗,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又号鸟鼠山人。他的祖父两代曾任过县官,父亲胡士济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者,长期在四川双流县任教谕、代理县事。
据翟万益介绍,胡缵宗精研文史,才华横溢,于诗词歌赋、经学、方志书法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许多书法墨迹存留于各地名山大寺,如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摩崖有其巨书“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其篆书手道“千人坐”,山东曲阜孔庙第一牌坊“金声玉振”,天水各地墨迹则更多。
他说:“在这个时期,我还想说的一位甘肃书法家就是王了望,他是明末清初一个无任何冠冕加身而被后世公认的‘学者型’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大家。王了望多才博艺,诗词、文赋、对联、游记、考证广泛涉猎,自成风貌。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王了望的书法艺术并未能与当时其他名家那样被世人所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声誉和地位。我自认为,王了望、张国绅与同时代的王铎、傅山相比,其书法水平绝对毫不逊色,甚至可与之并驾齐驱。”
金城书法名家灿灿生辉
一座城市之所以被人喜爱,一定拥有着彰显个性的文化历史。而在古老金城的岁月更迭中,墨香四溢的书法艺术不仅见证了兰州城的兴起,同时也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还在历史和文化的丰碑之上,刻下了许多墨香四溢、灿灿生辉的名字。
兰州人彭泽曾为庄严寺书匾
“探花黄谏,字廷臣,号卓庵,又号兰坡,是陕西临洮府兰县(今兰州)黄家园人。”说起兰州历史上的书法名家,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史志专家邓明了然于胸:“黄谏官尚宝寺卿,侍讲学士,才华横溢,诗文并茂,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善书法,工古隶篆,正统七年(1442年)应庄浪卫鲁土司家寺僧人之请,书榜书‘敕赐大通寺’。正统十三年(1448年),应兰县学教谕任铎之请,黄谏请同榜状元刘俨撰书《重修学宫记》,黄谏篆盖。灌通判广州时,为名胜古迹题额,多为八分书。”
“清顺治年间,有兰州人王同春官至遵义府知府,工书法,有《心远堂法帖》,其重孙王光晟乾嘉间,官江宁县典史、以八分书及狂草驰名。”邓明告诉记者:“到了嘉道年间,唐琏遍临周籀、秦篆、汉隶、二王及颜柳等书法,形成形偏实正,拙巧相生的‘孩儿体’,天真朴茂,其书被收藏家看重。还有道咸年间以教官、山长为生的朱克敏,其书作古朴浑穆,气魄博大,林则徐称朱的书作‘陕甘上下垂青’,为全国各博物馆珍藏,收藏家张伯驹书房就悬挂着朱克敏的对联,还有隶书大家刘炳森见了朱克敏书作就收购,虔心领略,汲取其营养。”
“清代还有一位兰州书法家也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吴可读。”他说:“吴可读字柳堂,号冶樵,晚清政治人物,擅长楷书、行书,所书联匾遒劲果决。吴可读先世为浙江处州人,明代初年,肃庄王朱楧到位于兰州的藩王府,吴可读的先祖随行,由此迁居兰州,此后世代以耕读传家。吴可读生性颖悟好学,记忆力超常,读书常过目成诵,并且能诗善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家家音得正,户户李友桃”
“从清末到民国,甘肃文化蓬勃发展,兰州也是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其中,魏振皆便是一位书法大家。”据邓明介绍,魏振皆本名魏继祖,别号睫巢、洞叟岩,是皋兰县石洞乡人。作为一位出生在晚清,经历了民国、新中国漫长岁月的人,他用一生的个人努力,开创了他在书法方面的较高成就,也为甘肃文化的斑斓色彩添加了一些独特魅力。
“大约家庭条件较好,他先进入甘肃高等学堂学习,又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史系深造,还有机会在民国初年去日本学习考察。”讲述着魏振皆的生平,邓明也是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敬慕的深情:“见多识广的魏振皆回来之后就投身于教师事业,先后担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学校校长,兰州一师以及兰州大学前身甘肃学院教师等职务,在中国传统史学和古典文学方面,很有成绩。”
“清代兰州还有音得正、李友桃两位书法家的作品深受民间所爱,当时甚至有着‘家家音得正,户户李友桃’之说,但至今其名字已是鲜为人知。”邓明感慨地说:“其中,音得正的书体融合颜赵,以遒劲朗逸取胜,兰州各寺庙及字号多有其所书联匾,曾为西关清真寺侧所书‘三眼井’石额,至今为人称道。李友桃的书作则是取法米芾,用笔俊迈豪放。”
刘尔炘书百副楹联增色名山
二十世纪初,兰州一位贤达的出现至今令兰州人世代称颂,他就是自称为五泉山人的刘尔炘。
“晚清民国时,翰林刘尔炘楷书遒劲柔婉,隶书雄扑壮健,在五泉山撰书大量联匾,为名山增色。”据邓明介绍,作为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刘尔炘在西北各省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也是颇有造诣,真、草、隶、篆各有所长,楷书遒劲柔婉,隶书雄扑壮健,能融会前人,自成一家,尤擅长大字榜书,其墨迹流传三陇者不下数千幅,称于当时。
刘尔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楹联家、书法家,尤其是他笔下的楹联,无论浅显通俗或是典雅含蓄,均为呕心沥血精心构撰,皆极富人生哲理。他为五泉山公园撰写的130多副楹联,义高词妙韵涵深长,其中的白话楹联更让人拍案称绝,是五泉山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笔墨佳作留存城市文化记忆
在邓明声情并茂的讲述中,诸多尘封于岁月中的兰州本土书法名家如颗颗拂去尘埃的明珠般,在聆听者的脑海中重新散发出晶莹的光晕。
翰林张林焱行草取法二王,体势纵横,俯仰顿挫,上下映带,婉约妍媚;李新斋所书联匾,以工稳内敛取胜;民国时的曹鲁斋,真草隶篆,各得其妙;中学校长金翼乾,尤工小楷,多为人书丹碑版,邓宝珊曾请金为《邓夫人崔锦琴女士暨子女祔葬墓碑》书丹;定西廪生贵薰,擅长行草,特精榜书,浑厚遒劲,兰州商号匾额和寺庙道观楹联,多出其手。
“还有兰州一中副校长牟月秋,真、草、隶、篆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尤精甲骨钟鼎。”邓明告诉记者:“兰州碑林还刻有其早年书写的一副钟鼎对联‘人美是西子,文奇步东阳’,联句奇美,笔力遒劲,颇为后人赞赏。其书法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海外许多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
邓明感叹:“兰州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书法家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书写功底,为城市文脉的传承、文化记忆的留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些书法家的字迹与一座城市年复一年所积淀的人文历史相得益彰,并使其驰名天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 2023-03-16甘肃简牍 千年遗墨永留长
- 2023-03-02西方现当代作品展印象
- 2023-02-27遗貌取神——黄宾虹、林散之和李可染的传统观
- 2023-02-23固守中国传统绘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