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年画—— 是过年的画,更是生活里的画
本报记者 武少民 靳 博
正月十五,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节目轮番上演,掌声、欢笑声不时传来。沿着青砖小巷,走进胡同深处,一座门楣上挂着“玉成号画庄”牌匾的四合院便映入眼帘。踏进房间,阳光落在伏案的霍庆顺身上。只见他用棕刷在画版上反复拂拭后,再附上宣纸,先轻抚、再重按、后揭开,木板年画的轮廓跃然纸上。
“杨柳青年画的勾、刻、印、绘、裱5道工序传承至今,从创作、雕版、印刷、彩绘到装裱,每一步都要下足功夫。”反复检查后,霍庆顺小心翼翼地将画纸放在“画门子”上等待风干,又拿起颜料和扁笔,给另一侧“画门子”上的年画人物脸部上色。
“这幅年画上有10个人物,每个人物的脸部彩绘就有20多道精细工序。”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4岁的霍庆顺说,即使是一丝不苟地作画,年画成品率也只在70%左右。
在霍庆顺工作室不远处的另一处老宅中,张宏正指导小朋友体验年画拓印。随着推、拉、揭等动作一气呵成,一只骑着老虎、手挥玉如意、头戴潜水镜、憨态可掬的“钞集兔”,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悄然诞生。
张宏是霍庆顺的大儿媳,也是徒弟。“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年画、喜欢年画,年画元素也出现在充电宝、手机壳等衍生品上。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最想突破的。”张宏说。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杨柳青木版年画已有数百年历史,杨柳青古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历史风貌,也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形成、延续。“年画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与时俱进赋予杨柳青年画更多精神内核。”霍庆顺表示,“杨柳青年画源于‘过年的画’,但更应该是生活里的画,是世世代代传承的画,要能把这幅‘画’传下去。”
近年来,为让传统技艺“活”起来、“火”起来,西青区盘活年画产业资源,实施年画振兴工程,提供场地、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立杨柳青年画工作室,设立年画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文化空间,为年画传播和年画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截至2022年底,杨柳青镇已开设近80家年画作坊、60多家年画店铺。杨柳青镇建成了以年画为特色的文旅小镇,围绕年画特色发展上下游产业,实现年画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文旅跨界融合。今年春节假期,西青区接待游客139.45万人次,综合收入1.25亿元。
夜幕低垂,不远处升腾起璀璨的烟火,照亮了这座千年古镇,也让一幅幅寄寓美好祝福的年画熠熠生辉,焕发别样光彩。
- 2023-02-07这些中学生临摹了《清明上河图》
- 2023-02-07美好,在水色间流淌
- 2023-02-03甘肃镇原:文化过年 过文化年
- 2023-02-03通渭:博物馆春节系列活动“花式”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