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书画 >> 甘肃书画

刘兴华:简远“修行”墨里求真

22-05-19 09:26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刘兴华 简远“修行”墨里求真

  刘兴华

  《惠崇春江晚景》 《庐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台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登鹳雀楼》

  《道可道》

  《淡然如梅》

  《梅兰》

  《雪梅》

  《十二月十五夜》

  ■ 人物简介

  刘兴华,生于1977年,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古典书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客座教授,甘肃政法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六艺书画研究院理事,甘肃现代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入展2016年当代书画百家作品展(贵阳)、2018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第二届“唐韵清风”书画名家北京国际邀请展、2019年第七届济南艺术品博览会、“大美无疆 共通共享”2019中外文化国际交流展(北京)、2020年“写意精神——中国书法创作世界巡展”(埃及)等。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文化机构及个人收藏。

  说话不疾不徐,举手投足之间温文尔雅,脸上总挂着柔和的微笑,一如刘兴华自己的书法作品带给人的感觉。他为人谦和、真诚,却始终坚守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他的笔端,凝聚着自己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旷达心胸,只是几笔轻描淡写,便让人如见山水,如沐风月。

  “从创作身份和策略上说,刘兴华就是一位有自觉意识的‘穿行者’。”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周珩帮的一席话,对我省知名书法家刘兴华的笔墨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自觉,首先在于取法,其次是个人主张。其书法取法十分广泛,从篆书、汉隶、章草、晋唐行书,到宋元以至清代行草,均有博览染习,而又以于右任、林散之草书为基点。”

  他说:“这个策略,使他的创作可以有效接力近现代书法的成果,在往返碑帖、出入古今的过程中,具备融古、淬炼、提升的空间。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刘兴华个人书法风格上的主张显得较为清晰:以简洁取胜,以平淡存险。这种风格与他对于右任和林散之行草书的体悟有关。”

  迄今,中国当代书法家仍在解决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如何汲取传统营养,写出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趣味;二是如何在电子技术剥夺书写空间、弱化书写行为的环境下,保持书家和书法彼此互生的精神一致性。这两个命题,构筑了当代书家艺术星空的方位和坐标,规划了书家创变的道路。

  无论怎样,过分依赖传统而不自知,或过分追求技术、市场效应而不醒,都会陷入与古人齐肩或戛戛独造的幻觉,与当代书法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失之交臂。对一个自觉的书家而言,那种不问得失、埋头造车、锱铢点画的做法,虽然是必须的,但也是危险的。

  周珩帮认为:“要在知识资讯膨胀的时代立身,必须有一个自知且知世的策略,这个策略,应该能沟通他(或她)的生活、职业和理想,能够缀连每个时间与行为的碎片,将自己的创作,变成生活与艺术的婚姻之子。”

  他说:“然而,时代带给我们的难题,恰恰就是专业书家日益精湛的工作坊与展览厅,在召唤大众、以时代为名的同时,暗暗拒斥大众和时代,而变得摇摇欲坠。在此意义上,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那些相对独立地穿行于当代书法领域中的书家,他们的探索可能意味着另一条道路。”

  “书法的最高境界,无非平淡天真而已。”周珩帮由衷地表示:“为此,刘兴华在两个层面上致力于传统继承与自我面貌的形塑:一是字形结构在挺秀基础上的姿态变化,二是笔法和墨法在和雅节律中的自然生成。他的作品中,都在多与少、静与动、拙与秀、断与连、开与合之间达到美感的统一,体现了他简淡、幽远、天真的审美追求,并且具备进深、拓宽的潜在空间。”

  “这一空间除了依赖于刘兴华清醒的风格定位以外,还得益于他宽松的创作心态和广阔的文化艺术触角。”他评价说:“刘君首先是一个视野开阔的文化从业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近年来,他时常游走于东亚、南亚、非洲各国,借助策展人、出版人、经营者的角色,致力于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产业在区域、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在东、西部城市和乡村发起或参与各类主题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大众的高度认可。可以说,他的心灵和目光不仅向传统艺术延伸,也受域外文艺的滋养,不仅面向时代洪流,也面向自我实现。”

  细细回想实属这般,刘兴华的艺术人生彰显出的不正是这“行万里路、做手头事”的功夫。而此等“修行”,也使他在愈发亲近书法的同时,总是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植根培土,引源头活水,以之自得,而不以得之为能事。

  刘兴华业余时间喜好航拍和文艺雅集,这两个兴趣点也总是恰当地调适着他的心态、情趣和艺术交友圈。那俯瞰大地的视野和随遇而安的交往模式,更可以滋养他审美意识中简淡、幽远、天真的一面,促成他直击书法真味、风格自我流出的创作策略。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刘兴华说:“历经几千年的变化,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等,从实用到适用,从文字到艺术,因其传经典、言结构、尚意趣、求法度,而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他认为:“它利用毛笔和宣纸、墨的特殊性,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写者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

  的确,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刘兴华告诉记者:“书法是一种心灵的写照。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在笔画形式中,书法艺术无色而具绘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而意境深远的书法作品,必定体现出书写者特定的审美理想。”他说:“这种‘美’如智慧的圣火,豁然点亮人类精神世界,始终引领人们探索、思考与追寻。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那一切才成为其美。”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刘兴华已经让习字由兴趣爱好变成了一种坚持。在工作、读书、写作、茶余饭罢、劳顿之余,他总会习惯性地拿起毛笔去书写去体会,这早已成为他浸入灵魂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代书家无论从哪条道路、哪种方式切近自己的真理,实现守望的高度,理应都要得到珍视。”周珩帮由衷地说:“刘兴华从容平淡而内质幽远的书法创作和文化实业,正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我们期待他的策略可以将书法的融古与出新推进到新的境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