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书画 >> 艺海钩沉

一入“漆门”“深似海” 从此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1-27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赵满同

一入“漆门”“深似海”从此一生只做一件事

  杨莉尔倩正在进行“雕银丝光”。王磊 摄

  中新网成都11月26日电 题:一入“漆门”“深似海” 从此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祝欢

  年轻时入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只从事这样一份工匠式的工作,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莉尔倩一生的真实写照。历时8个月,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大型漆画《拱桐白鹇》;在她眼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做成漆器;为了传承,自己外出挣钱补贴徒弟生活费……这样一位对成都漆艺痴迷的大师如今仍然坚守在传承成都漆艺的一线。

  开班带徒弟、到大学授课、到特殊学校指导……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在杨莉尔倩身上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到深山上选购生漆、在工作室制漆、雕花、打磨、裱布、装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莉尔倩对漆艺的热爱和痴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从20岁出头便开始接触成都漆艺,这一做便是40余年。

杨莉尔倩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磊 摄

  杨莉尔倩正在介绍自己的作品。王磊 摄

  热爱

  让杨莉尔倩将漆器做到精致

  成都享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美誉,成都“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却鲜有人知。由于四川盛产生产漆器的漆和朱砂两种主要原料,因而开始成为著名的漆器制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艺水平遥遥领先,故而成都成为了古代最著名的漆器制作中心之一,并且享有“中国漆艺之都”的美誉。

  杨莉尔倩出生于书香世家,母亲以前在一所学校任教。小时候,她看到祖母留下来的画册,就觉得非常精美,便自学了起来。在之后下乡的日子里,她也没有丢掉画画这门技艺。当时,成都漆器厂在杨莉尔倩母亲任教的学校租了场地做漆器,她母亲看到精美绝伦的漆器就觉得女儿一定会感兴趣。当杨莉尔倩回到成都后,恰逢成都漆器厂的上级单位正在招工,她便报名了,并且在众多参考者中脱颖而出。

杨莉尔倩在工作室内工作。王磊 摄

  杨莉尔倩在工作室内工作。王磊 摄

  踏入成都漆器厂大门的这一步,对于杨莉尔倩来说便是一生。“我一看到这些漆器,就觉得非常漂亮,水灵灵的,像婴儿的肌肤一样,非常温润。”初入成都漆器厂时,杨莉尔倩看到精美绝伦的漆器,立马就爱上了,这更加坚定了她学习漆器的想法。

  因为本身有绘画基础,再加上内心的喜爱,杨莉尔倩上手非常快,很快就成为了厂子里的骨干。上世纪80年代,杨莉尔倩在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大型漆画《拱桐白鹇》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寒冬腊月跪在金属胎体上画、雕,思考如何将装饰做得更加好看,工作的时候忘乎所以,甚至到了饭点都不知道。历时8个月,《拱桐白鹇》终于完成。

  “漆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甚至走到街上,看到一片树叶或者一个花瓣都可以做成漆器。”杨莉尔倩表示,漆艺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神奇的技艺,她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了一生。

杨莉尔倩在选木胎。王磊 摄

  杨莉尔倩在选木胎。王磊 摄

  传承

  不计较功名得失

  杨莉尔倩进入成都漆器厂后,见证了成都漆器的繁荣,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280余人,厂里整天忙得热火朝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成都漆器逐渐淡出普通群众的视野,成都漆器厂也一度停工,搬到了农村,只卖漆器。

  “我以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厂子里边,厂子就像我的生命一样,当时非常绝望。”当时的杨莉尔倩备受打击,但她没有放弃做漆器。同时,她也开始思考成都漆器的出路,她主动将传承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渐渐地,杨莉尔倩开始招学徒,在这期间,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成都漆器厂停产,杨莉尔倩没有经济来源。当时杨莉尔倩已经招了一个徒弟。为了让徒弟能够专心学习,她不仅不收学费,包吃包住甚至还给徒弟发生活补助。而自己却到酒店去做美工部负责人,这样既有生活来源,也能更好地指导徒弟。如今,杨莉尔倩招的第一个徒弟还跟着她一起在做漆器。

杨莉尔倩给徒弟们授课。王磊 摄

  杨莉尔倩给徒弟们授课。王磊 摄

  从2004年开始,杨莉尔倩便开始规模招生,三年带一个班,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亲手指导。没有足够的场地,杨莉尔倩便用自己的作品和一个老板做交换,换来了一间房屋当作教学场所。最初,学生们只能趴在地上工作,到如今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可以工作,杨莉尔倩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眼睛里泪光闪烁。

  如今,杨莉尔倩带出来的徒弟有数十人,不少都学有所成,其中有3人被评为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有很多徒弟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还有的全家都在做漆器。2004年便开始跟着杨莉尔倩学习的黄金红,如今已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她现在还是杨莉尔倩的得力助手,“师傅对漆器的热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不会有过多的杂念,一心做漆器。”

杨莉尔倩正在工作。王磊 摄

  杨莉尔倩正在工作。王磊 摄

  回归

  让成都漆艺走得更远

  杨莉尔倩已经将成都漆艺的“三雕一刻”运用得炉火纯青,长期以来,为了让成都漆艺走得更远,杨莉尔倩不断在漆器工艺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从1981年至今,研究制作成功了“层次隐花”;首次运用尼龙布衬底;将掐丝工艺引入成都漆艺制作中;不断创新完善雕漆隐花的技法……她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仍然不放弃探索。

  “我以前单位的几百号人,除了我,没人知道漆器是什么。”杨莉尔倩的儿子郑恩在看到如今成都漆器的现状后,毅然辞职。辞职后,他一头扎进了漆器里,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做起漆器来也毫不逊色。作为年轻群体,在母亲的技法创新上,郑恩做了很多尝试。

杨莉尔倩清理木胎。王磊 摄

  杨莉尔倩清理木胎。王磊 摄

  “让学漆器和做漆器的人有热忱,有坚持下去的目标。”郑恩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市场逐渐扩大,研究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便于携带、方便使用的漆器产品。梳子、名片夹、手机壳、烟盒……越来越多的实用品走入了年轻人的生活。“最好的延续是流通,用市场决定生存。”郑恩始终坚持将漆器回归生活,他认为漆器要想长期生存延续还是要有实用价值。

  2019年开始跟着杨莉尔倩学习的阿木古哈,是一名精干的彝族汉子。他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将成都漆器和彝族元素结合起来,再将漆器变回日用品,融入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如今,他也尝试了传统的彝族餐饮器具,让漆器回归生活。

杨莉尔倩检查作品。王磊 摄

  杨莉尔倩检查作品。王磊 摄

  “如胶似漆”这一成语证明了漆本身的粘合性。漆器本身还具有不怕高温、潮湿、酸碱的特点,可很长时间保持光亮色彩且不变色。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时隔数千年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

  杨莉尔倩的一生在上千种工具、72道工序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她的一生与漆艺纠缠,她真正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如今,成都漆器厂又恢复了生产,40余人的团队让杨莉尔倩看到了成都漆器厂光明的前景,她也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够在成都漆器兴旺的时候,成为传承和弘扬成都漆器的中坚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玉门:“铁人”故里日子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玉门:“铁人”故里日子甜
  • 【大美甘肃】甘肃平凉:银装素裹赏雾凇 【大美甘肃】甘肃平凉:银装素裹赏雾凇
  • 【“飞阅”中国】“冰封”黑河 【“飞阅”中国】“冰封”黑河
  • 【“飞阅”中国】长龙卧雪:航拍甘肃山丹“露天长城博物馆” 【“飞阅”中国】长龙卧雪:航拍甘肃山丹“露天长城博物馆”
  • 刘家峡水库、炳灵寺、太极岛等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刘家峡水库、炳灵寺、太极岛等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 兰州青白石街道创建特色化社区“小切口”“微服务”解锁利民新模式 兰州青白石街道创建特色化社区“小切口”“微服务”解锁利民新模式
  • 受伤游隼在野生动物救护站“安家”了 受伤游隼在野生动物救护站“安家”了
  • 兰州临夏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树立新风尚让“文明”搭起百姓连心桥 兰州临夏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树立新风尚让“文明”搭起百姓连心桥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关于甘肃省发现1例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
2   赵成德——从洮砚到河砚的华丽嬗变
3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图|玉门:“
4   全面深化改革的崆峒答卷
5   崆峒区成功办理首笔单位社保网上缴纳业
6   口罩背后有微笑
7   唐金龙的养鸡小传
8   别开生面的学习会
9   泾川华亭部署《平凉日报》等党报党刊发
10   实施科研项目208项 完成投资1727万元
11   平凉市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交流会召
12   造林绿化50.1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33.62%
13   能人返乡 带富一方——甘肃省岷县脱贫
14   甘肃陇西:“旱码头”尽飘中药香
15   甘肃东乡:下功夫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分享到